尋常的客家民藝
這樣的地方愈來愈多:老房子變身風味絕佳的咖啡店,高樓一角的眷村成為展演外拍的空間(甚至是跨年觀賞煙火的好去處)。這樣的東西愈來愈珍貴:色澤溫潤的樟木櫥櫃,一對泛著黃光的燭臺。這些出現在日常的「民藝品」,滲入生活的每個細節,成為人們體現生活的方式。
民藝的全名是「民眾的工藝」,由日本學者柳宗悅(Yanagi Soetsu, 一八八九-一九六一)和一群民藝家在一九二六年發起的「民藝運動」中所提倡的理念,希望喚起大家對日用品或素人製作工藝品的美的觀感。這項運動帶來極大迴響,甚至形成了日後的「民藝學」。
柳宗悅和臺灣工藝品的連結,要從日治時期結束前幾年說起。當時柳宗悅透過日籍友人的協助,從北臺灣出發,展開全臺的工藝品考察,不僅在臺南跟當時仍在起步階段的顏水龍進行交流,也在《民俗臺灣》提及對於臺灣工藝品的感想。屬於臺灣這片土地的民藝活動,漸漸開展。時至今日,「民藝」一詞在臺灣有了新解,除了工藝品,也囊括所有民間表演藝術。
客家人勤樸的態度落實在生活當中,職人們製作出來的物品多半堅固、以實用為主,往往陪伴個人或個家庭歷經悠長的歲月。這些物品通常外表質樸,製作上卻沒有絲毫懈怠。好比苗栗汶水的茶壽,職人巧手拽著稻草和塑膠繩、仔仔細細地織造渾圓的外型,回報的是一只保有八小時溫暖的器具,和指間一層層厚繭。油紙傘師傅才藝雙全,將硬挺的孟宗竹製作成柔軟的傘具,就連傘面上的繪畫、落款,都別具一格。粄印,客家人家中必備的道具,紅粄打得好不好,端看這粄印上的紋路夠不夠細緻,會不會黏手。藍衫,頸間密密縫的立領除了耐磨損,也象徵客家人堅毅的性格。這些衣物,用起來自然、舒服,正是物用之美的最佳表現。
如今,原本日日使用、或逢年過節不可或缺的生活道具,變成民藝家眼中蘊含故事的收藏品。作家三毛在著作《我的寶貝》也曾提到家中陳列著兩只友人餽贈的粿模。當這些物品,出現在家中一隅時,彷彿也能從中揣想,當時職人們就著天光、聚精會神的情景。
廚房裡的粄印
刻粄印
紅粄,又稱為紅龜粄,是客家人敬神或節慶時不可或缺的食物。「粄」是客家話,也就是閩南語的「粿」。客家人把製作紅粄稱為「打紅粄」。不是真的把粄脆1拿起來對著牆猛力摔打,而是利用一樣不可或缺的模具「粄印」,將揉捏適中、裹入餡料的紅色粄團,印壓成喜氣的紅粄。
傳統客家庄裡,家家戶戶少不了粄印,以應付年節時打紅粄的需求。這些粄印多來自木刻店。木刻店的師傅在製作粄印時,必須事先考慮紅粄完成後的大小形狀與重量,再選擇適合的木料。若是雙面的粄印,雕刻的順序一般為先正面再反面;四面的粄印,則是先雕正面、反面,再來才輪到左、右兩側。「粄印」雕刻的好壞,可以從打紅粄時、粄團有沒有黏粄印或黏手來評斷。不過,現在打紅粄跟刻粄印的師傅愈來愈不多見,粄印成為民藝家眼中充滿古早味的收藏品。
吉祥圖案
粄印的紋路以烏龜、桃子或連貫的古錢形狀較為常見,各自擁有吉祥的寓意。像是烏龜代表長壽,紋路的中央多會刻著一個「壽」字。桃子也有長壽之意,古錢則象徵多財多富貴。
衣櫃裡的藍衫
藍衫、大襟衫2,兩者都是對客家婦女傳統服飾的稱呼。「大襟」指的是上衣往右蓋到前胸的部分,被掩在裡面的則稱為「小襟」。為符合當時禮儀,藍衫衣長需蓋過小腿,袖長延至手腕;平日應對進退、工作或出席活動時,都要打理整齊。維持整齊姿態之餘,就算彎腰工作也不易弄髒衣襟。
藍衫密密縫
「縫紉」是傳統客家婦女必備的技能之一。而一件藍衫的製成,仰賴的就是這項「針頭線尾」3的功夫。 藍衫在製作上有幾個特色。第一,剪裁單純,攤平之後呈現完整的T字形;因為版型寬鬆,一件藍衫適用於高矮胖瘦的人穿著,或是家傳幾代使用。其次是領口由七層布料縫製而成,為的是防止磨損,也象徵客家人「硬頸」的性格。藍衫的剪裁具機能性,除了符合時宜,也是要讓當時客家婦女方便工作。開襟和反摺袖是藍衫的兩大特色,這兩處加縫了緹花織帶,稱為「欄杆」。反摺袖則是規矩之一,前襟也要摺好塞進大襠褲裡。大襠褲的腰頭布沒有鬆緊,需要特製的腰帶固定,而腰帶還有其它妙用。客家婦女平日工作常打赤腳或穿草鞋,晚上梳洗後才換上繡花拖鞋。拖鞋的面料為黑布,上頭繡著對稱的花朵。除了剪裁特殊,藍衫的幾個配件也別具特色。
1.釦子、香腳:傳統客家藍衫的大襟上只縫扣絆,再依照場合更換適合的釦子。客家婦女平常使用的是布鈕絆,甚至拿家中拜神燒剩的香腳充數,足見其勤儉的個性。只有在出席重要場合前,會換上較為精緻的銀釦或銅釦。
2.錢包腰帶:用來固定大襠褲的腰帶。腰帶下端打個結,還可當成錢袋使用。
3.翹鞋:又稱為「勾嘴鞋」,是客家婦女出席正式場合時穿套的鞋,鞋頭上有繡花。
自然按好4
藍衫的「藍」指的是衣料顏色,利用植物染製而成。客家人用來藍染的植物來源包括馬藍和木藍。
馬藍(Strobilanthes cusia Nees Kuntze):又名大菁(青)、山藍,爵床科植物,分布在臺灣北部及中部低海拔山區的森林中。
木藍(Indigofera tinctoria):別名小菁,豆科植物。
藍染共包括採藍、製藍、建藍和染藍四個步驟。1.採藍:採集大菁的葉子,用水浸泡。
2.製藍:撈起葉子,放入適量的石灰。攪拌後靜置,再倒出上層多餘的水。將留下來的藍靛(藍泥)裝進棉布袋瀝乾。
3.建藍:這個過程是要讓不可溶的藍靛,透過氧化與還原反應,製成可溶性的染液。首先將瀝乾的藍靛倒入桶中,加入鹼水,再加入麥芽糖或米酒等有助於發酵的營養劑。還原後的染液就能拿來染布了。
4.染藍:將布料浸水擰乾,放入染桶內染色。
家門口的油紙傘
油紙傘的主要材料是孟宗竹。一把看似單純樸實的傘,其中的機關可是大不簡單。只要少了一個零件,就可能撐不開或缺一角了。油紙傘主要包括七種部件。
1.傘頭:一把傘包括上下兩個傘頭,材質是黃桐木。傘頭上有齒槽,用來組合長、短傘骨。
2.傘面:昔日的作法是將棉紙裁成扇形,用柿子汁一片一片黏在傘骨上;現在則簡化成用整片圓形棉紙黏貼,原本的柿子汁也被樹脂取代。貼好棉紙的傘面,還要再上一層桐油,可以防水、防蛀。
3.長傘骨:長傘骨尾端約三十公分處有一個鋸槽,方便短傘骨穿過。
4.短傘骨:短傘骨短且薄,目的在於插入傘頭、作為傘撐使用。
5.傘碼(滑栓):傘碼為竹製,用途為撐、收傘。
6.傘柄:傘柄也是竹製,上面開四個洞用來安裝傘碼。
7.纏藤握把:用竹藤纏繞。除了美化傘柄,握傘也較為方便。
傘=散?
習俗上,人們送禮時會避開雨傘,因為傘象徵「散」,有分離的意思。不過,在客家文化當中,油紙傘的「紙」諧音同「子」,而「傘」裡頭有四個人字,象徵多子多孫;此外「油」又跟「有」諧音,所以在早期的客家庄裡,女方會準備兩把油紙傘作為嫁妝喔。
溫心也可以
保溫杯的功能日新月異,保溫兼保冷,攜帶方便,甚至拿來悶煮義大利麵都沒問題。早期社會物資缺乏,想在冬天隨時喝上一杯暖呼呼的茶,需要動動腦筋。於是,木製或藤製等有蓋的「茶巢」或「茶槽」,裡頭填充的棉布足以讓一壺茶維持若干小時的溫熱。稻草材質的發想源自苗栗汶水一帶。當地的客家婦女利用稻草及塑膠繩,編織纏繞出鳥巢狀的外觀,裡頭縫上鋪棉的客家花布,並且取了「茶壽」這個稱呼。編茶壽的過程看似枯燥,力道其實很重要。這是為了要讓茶壽夠紮實,以阻隔外面的空氣,達到保溫的效果。仔細看看職人的雙手,上面的繭和疤痕都是拉扯稻草桿換來的代價。
汶水茶壽之外…茶壽還包括木製、藤編、竹編及藺草編等材質。這些茶壽的製成各有不同,讓人喝下暖暖一杯熱茶的功能是不變的。值得一提的是,現代茶壽除了裝進茶壺,職人們也能依照顧客需求,製作出裝「奶瓶」或「水壺」的窈窕茶壽喔。
註解:
1粄脆:又稱為粄粢(音ㄗ),是客家人打紅粄的原料。將糯米(或蓬萊米)磨成米漿(粄漿)後,再擠出多餘的水分。
2大襟衫:上衣向右蓋到前胸的部分稱為「大襟」,被掩在裡面的則是「小襟」。傳統客家服飾多為藍色、開右大襟,因此被稱為藍衫或大襟衫。
3針頭線尾:傳統客家社會對於女性的要求之一。其他還包括「灶頭鍋尾」(烹飪)、「田頭地尾」(農務)及「家頭教尾」(持家),和「針頭線尾」合稱「四尾」。
4按好:客家話,整句是「自然就是美」的意思。
延伸閱讀:CCC9:生活味 客家民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