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東部海岸群山環伺、峰頂雲霧飄渺,離海岸不遠處又有著深不見底的海溝,在自然地形上具有神祕多變的面貌,加以往來交通不便,因而流傳許許多多的神話傳說與其衍生變體。在CCC創作集第七集:七月半聽故事特輯中,即以東海岸在大航海時代曾流傳的黃金之河哆囉滿河為背景,挖掘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臺灣史料,援引距今三百七十多年前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第一階段探金之旅為素材,創作主人翁荷蘭士官亞德里安的冒險故事。
金礦
(圖片來源,典藏單位:國立臺灣大學 地質科學數位典藏博物館)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探金冒險
遠渡重洋千里迢迢航行到臺灣的荷蘭人在初抵大員(今臺南安平)之時,即從往來的商人打聽到臺灣東部出產黃金的傳言,據說那裡有一條稱為哆囉滿(Turuboan)的河流,沿著河往上游行進即可抵達蘊藏黃金礦脈的金山。荷蘭人在花費十數年修築城堡、征討原住民部落、穩固統治勢力之後,開始派遣小規模的探險隊,經由瑯橋(今屏東恆春)從陸路繞過中央山脈南端,抵達臺灣東部的卑南,試圖找尋黃金之河的蹤跡。
在第一階段的探險中,來自丹麥的商務員馬丁.魏瑟林(Maerten Weslingh)扮演最重要的角色。依據荷蘭東印度公司文獻的記載,魏瑟林兼有外科醫生、化學家、釀酒師身分,於一六三六年在日本因為醫術高明且善於製作葡萄酒,而贏得日本幕府官員的信任,東印度公司論功晉升他為商務員,並派遣他到臺灣來探金。
從一六三八年開始,魏瑟林以卑南為基地,在當地原住民部落的協助之下,由南向北沿著花東縱谷前進,探尋黃金產地的消息。他代表荷蘭東印度公司與東部的原住民部族村社結盟,並學習當地語言,屢屢深入臺灣的後山探查。記載中他最遠曾經抵達「距雞籠之西班牙城四哩處」(今基隆和平島),以當時的自然環境和交通條件而言,可謂冒險犯難之行。
魏瑟林在臺灣東部海岸的探索足跡。
無功而返的尋金夢
不過魏瑟林前後數年奔波並沒有找到確切的黃金產地,送回大員的少量黃金樣本也很有限,自始至終只打探到更多的傳聞。一六四一年,他在卑南地區被大巴六九(今太平村)與呂家望(今利家村)的原住民村社居民殺害,衝突的原因據當地居民聲稱,是他和同行者開罪了該社的老婦人而自招不幸。他的遇害引來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出兵報復,隔年由大員長官親自率隊征討了殺害他的村社。但由於缺乏魏瑟林的後繼者,荷蘭人探金的步伐也暫時停頓,需等到驅逐盤據臺灣北部的西班牙勢力之後方能再次展開。
在趕走西班牙人之後,荷蘭人經由日本人、西班牙人與當地原住民的幫助,從雞籠再度展開由北向南的探查行動,雖然找到了可信的情報,得知出產砂金的地區,但是由於地形、交通與氣候的阻礙,遠征的探險隊與開採隊伍遭遇風暴、海難、水土不服等因素而損兵折將,幾經衡量得失,不得不召回探險隊,改為以向當地居民交易的方式來取得黃金。
尋金之行的意外一章
魏瑟林和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尋金之行壯志未酬,不過描述其探金過程的報告文書卻留存至今,再加上由西班牙人短暫占領臺灣北部時期留下的文獻,均記載有當時臺灣東部原住民部落的分布情況以及風土民情。在三百年之後,當年歐洲的冒險者們分別書寫的這批史料,陸續經由日本、臺灣以及歐洲多國學者努力地整理、翻譯與研究而逐漸讓世人知悉,為臺灣的早期歷史發掘出更多的細節和樣貌。
《被遺誤的臺灣》,十七世紀時荷蘭人描述臺灣的文獻。
(圖片來源:C. E. S.,'t Verwaerloosde Formosa,1675)
黃金之河的傳說並未隨著荷蘭人的離去就此終結,在明鄭與清領時期仍不時出現後山原住民藏有黃金的傳聞:「哆囉滿產金,淘沙出之……蕃人熔成條,藏巨甓中,客至,每開甓自炫,然不知所用……」最終於一八八九年清朝修築鐵路時,意外在七堵的基隆河床發現沙金,其後淘金者沿河上溯,又在金瓜石發現山金礦脈,揭開了臺灣開採黃金的時代。百年傳說終究成真,但業已物換星移人事全非。
參考書目: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翁佳音、許賢瑤編(民86)。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臺北縣:稻鄉出版社。
江樹生譯註(民89)。熱蘭遮城日誌第一冊。臺南市:臺南市政府。
村上直次郎日文譯注;郭輝譯(民59)。巴達維亞城日記第一冊。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劉益昌(民96)。原住民文化與國家公園永續經營之研究:太魯閣立霧溪流域人文活動之研究。花蓮縣: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報告。
延伸閱讀:
CCC7:黃金之河哆羅滿